当前位置:游戏 > 游戏业界 > 业界资讯 > 正文

行业观察:游戏、电影互改编 只想捞钱难成功

2017-03-28 11:10:40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子弹时间”慢镜头是《马克思·佩恩》系列游戏的特点,游戏出了三部作品,改编电影则拍了一部就销声匿迹。

【行业观察】

在《刺客信条》口碑票房皆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阴阳师》要改编的电影宣布定档。都知道不管是“游改片”还是“片改游”,成功率都很低。实际上,游戏和电影的关系,无论彼此谁改编谁,成功的关键在于改编主导方的态度。要是都想着捞一笔就走、过把瘾就死,那无论是改编电影还是改编游戏都会变成“地雷”。

“游改”电影难出佳作

日本游戏开发大师小岛秀夫是“游戏电影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人物。他的传奇之作《潜龙谍影》于1998年在PS主机平台面世,以复杂的剧情故事、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出色的镜头语言震撼游戏界。

如今,玩家早已对按照电影风格包装的3A游戏大作见怪不怪。但回过头来看的话,可以算得上成功的游戏改编类“大片”,却始终还没面世。《生化危机》系列改编电影到2017年的第六部作品才终于迎来“终章”,不过该系列成本不算太高,未达到“大片”级别。按照大片格局打造、请来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担纲的《刺客信条》,则遭遇口碑票房双重滑铁卢。《马克思·佩恩》在游戏中采用了大量吴宇森式的慢镜头而令玩家耳目一新,但同名电影只是一部泯然众人的中下游动作电影……

把游戏改编成电影,本质上是追求IP价值的最大化。《魔兽》电影推出于《魔兽世界》活跃玩家走下坡路之时,已经“AFK”(Away from keyboard的缩写,常用于表示一位玩家已经不在玩某款游戏)的老玩家们——尤其是中国玩家——蜂拥进影院,感受过往征战艾泽拉斯(《魔兽世界》的一个地名)的情怀,完成很可能是他们在魔兽IP上的最后一笔消费。

《愤怒的小鸟》这个例子更加典型。开发商Rovio不停地在“鸟猪大战”身上做文章,生生做出一头年收入过亿美元的独角兽。然而,企图走IP衍生品路线来继续发大财的Rovio发现,怒鸟只是他们在手游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初吃下的红利,热度过后,企业营收能力连年下降。有趣的是,Rovio的应对之道不是开发新IP,而是把怒鸟搬上大银幕。这部老少咸宜的动画片叫好叫座,帮助Rovio在2016年扭亏为盈。不过Rovio的游戏主业迄今依然在吃怒鸟老本,大电影的成功难保不是回光返照。

《愤怒的小鸟》电影版帮助Rovio扭亏为盈。

跨媒介打造IP强化了影响力

有时,追求IP价值最大化的这个对象,不一定是最初的IP拥有者。在参与制作《刺客信条》之前,育碧还有一部动作游戏《波斯王子》也被改编为电影。但育碧纯粹是卖授权,如何让电影赚钱则留给电影发行商和开发商操心。《生化危机》的例子更夸张,保罗·安德森和米拉·乔沃维奇的夫妻同心,把生化电影演绎为女中豪杰屠宰僵尸的爽片,以致游戏开发商卡普空忍不住制作了两部《生化危机》动画电影,试图还原阴冷瘆人的“经典生化”的气氛。

在这个跨媒体营销手段已经无比成熟的年代,不同媒介彼此跨界,构造成同一个IP,已经为业内所司空见惯。《波斯王子》的发行商是迪士尼,这个庞大的娱乐帝国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它把自家的卡通人物从银幕转移到现实,打造出令全球小孩心驰神往的主题乐园,这本身就是运作IP跨界的大手笔。但更神奇的是,迪士尼还可以把主题乐园的游乐项目反过来改编为电影,炮制出《加勒比海盗》这样的票房骄子。如今好莱坞六大电影发行商中,迪士尼靠“漫威超级英雄”和“星球大战”而连年称霸票房。这两个IP同样是跨媒体运作的佼佼者,擅长借助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小说、游戏、桌游等媒介来综合塑造影响力。

关键词:游戏电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