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国将停用塑料吸管】你知道吗?塑料吸管降解需要500年!继今年5月发布全新品牌理念“因为热爱,尽善而行”之后,麦当劳中国于今天宣布这一理念下的首项环保举措:公司将在食品包装上进一步减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6月30日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千家餐厅的堂食及外带率先实施,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如可乐),相关减塑举措将于2020年内覆盖中国内地所有餐厅。届时,预计每年约减少400吨塑料用量。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麦当劳的热爱不止于美味和服务,我们对所在的社区和环境也心怀热爱,努力共建‘美丽中国’。我们相信,利用麦当劳的规模,减少吸管的‘一小步’,也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步’。过去十几年我们持续开展‘绿色包装’行动——2007年,率先将外带塑料袋换为纸袋,累计减少超过25亿个塑料袋;2010年,麦旋风改为纸杯包装,累计减少超过5亿个塑料杯;2015年,刀叉尺寸优化,降低约10%的塑料用量。2020年,我们所有的纸制包装,都100%来自经森林管理委员会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认证的原纸。”
麦当劳绿色包装历程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表示:“减塑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麦当劳在减少塑料吸管方面主动行动,带动广大消费者调整消费习惯,为减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蒋南青博士表示:“减塑是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塑料吸管体积小难以回收利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麦当劳在减少塑料吸管方面积极行动,将对全社会共同减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降解的时间可能长达500年!为此很多企业都纷纷站出来声明全面禁止塑料吸管!
全球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为此做起了表率
宣布将在2020年前全面停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的8000多家星巴克门店部分冰咖啡、茶和浓缩咖啡饮品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无吸管杯盖
与塑料吸管相比新型杯盖体积大、易分类、易回收
上半年,星巴克还和滤水器品牌Soma共同推出一款由海洋塑料垃圾制成的水瓶Parley For The Oceans
不止是星巴克,不少企业也加入对抗塑料污染的“战队”中在6月份,麦当劳宣布英国和爱尔兰分店从9月起将把所有塑料吸管换成纸制吸管
而另一个快餐巨头肯德基也从上月20日开始在新加坡所有84家分店停用塑料杯盖的吸管
由于受到欧盟限塑令的影响宜家也在不久前宣布要在220年前逐步淘汰掉门店的所有一次性塑料制品
而温哥华将在明年全面禁用塑料吸管
为减少市内塑料垃圾污染温哥华市府今年年初就开始对塑料杯、塑料袋、打包餐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制定限制方案
对于继续散发塑料制品的商家和企业,政府会另行征收街道清洁费,毕竟加拿大每年消费85亿支塑料吸管每天消耗超过2300万只,而为了鼓励人们回收废物进行再利用,可口可乐之前就以“第二生命”为主题设计了一组由16个创新瓶盖组成的产品线
可乐喝完后,可以把这些创意瓶盖拧到瓶子上将它们转化为有用的物品比如画笔、卷笔刀、照明灯、哑铃等
海洋垃圾不可小觑在多达5.25万亿件的海洋垃圾中吸管“功不可没”吸管只是大批海洋垃圾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它们恰好因其尺寸而跻身成为最难被察觉的一大污染者
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到2025年为止海生塑料废物的数量据估算将超过鱼类
从此,大海不再是鱼类的家园而是巨型的垃圾场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禁止、收税以及联合抵制的塑料产品扩展名单中最新添入了吸管
其实我们会使用吸管大部分来源于对细菌的恐惧其实解决的办法还有很多!曼谷的一家素食餐厅选择绿色的空心菜茎作为吸管
意大利面吸管也很环保而且用来喝酒的话,放进嘴里半分面条味也没有可以说是很实用的了!
最近风靡韩国的大米吸管主要是由七分大米、三分木薯制成的成本大概在0.09元一根而且量化生产也比较简单
一根小小的吸管就能致命,更别说其余庞大的塑料垃圾,海洋动物的眼泪只有海知道,它们的痛苦也只有海知道而这些生态环境的改变早晚会报应到我们自己头上,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自带购物袋、水杯避免过度包装带来的垃圾因为我们的随手一扔都有可能伤害它们的生命!珍重!
继今年5月发布全新品牌理念“因为热爱,尽善而行”之后,麦当劳中国于今天宣布这一理念下的首项环保举措:公司将在食品包装上进一步减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
继今年5月发布全新品牌理念“因为热爱,尽善而行”之后,麦当劳中国于今天宣布这一理念下的首项环保举措:公司将在食品包装上进一步减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
昨日晚间,针对“乌鸡卷中出现塑料”一事,海底捞发布道歉启事称,经过对乌鸡卷产品供应商工厂进行的全面排查,已确定事件是因为在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