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冬天,灵感来自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蒂姆伯顿和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以及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匣子舞曲》里的糖果仙子,所以大量运用了钢片琴和小种琴营造出冬日雪中的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冬的场景设定
对于游戏配乐,他说:“相较于话剧配乐,他有更好的存在感。”在他配乐的话剧中,弦乐他一般都不太敢用,会受到题材的限制,而自己的游戏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这些潜心创作的音乐,方为智还是有些许遗憾的情绪,他认为自己写的时候就有些任性,总是想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想把会的技法都用上。
他曾让导师听过自己的游戏原声,导师后来对他说,作为配乐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作为他的作曲老师,并不想在他探索各种作曲技法的时候,以“配乐该如何写”为由干扰他对作曲本身的学习。
■独立游戏
在开始本次采访的时候,方为智便与我约法三章:“我不太想讲类似于,独立开发多么多么苦逼啊,哭穷这类的内容。”
他觉得开发游戏本身还是件很开心的事,并没那么苦逼,闷头创造一样东西的感觉给了他很多满足感。
独立游戏这个概念火起来,大概是在《Fez》《时空幻境》的那个年代。现在游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Unity3D,即使是小团队也能做出很棒的东西。把时间放在探讨什么才是独立游戏显得没什么意义,独立不独立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现在会有很多介于商业和独立之间的中间值。
早期的独立游戏杰作《Fez》
方为智有一位学作曲时认识的师叔,曾经参与过《暗黑破坏神2》的配器,也进入过梶浦由纪团队,但为了艺术追求,至今仍十分清贫。
他觉得自己可以自由的规划时间,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思游戏,不用加班、挤地铁、挨老板排挤,那些在传统行业里有天大本领却仍然一辈子贫困潦倒的人非常多,光是生存就是残酷的,“游戏行业算是环境好的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独立游戏还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就已经在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追忆辛苦,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刚刚进入青年队的足球运动员已经开始拿着笔揣摩着书写自己的回忆录一样,没有球星的命,得了球星的病。
所谓的辛苦是选择这个职业必然经历的东西,说得直白些,是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只要往觉得对的方向专业的去做就可以了,所有需要承受的东西都是应当的,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游戏行业里的‘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暴露在聚光灯而被放大了。”
可能是觉得自己作为刚入游戏行业的新人,不应该这样对大环境指手画脚,决定不再继续讲这个话题,他自嘲道:“我这么说,其实也有情怀嫌疑。”
■还是一个人
对于一个人开发游戏,方为智觉得并没有什么难处,虽然存在着很多困难,但并不是无法逾越的坎,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尝试达到目的。如果硬要说一个“难以逾越”的话,他认为“没有反馈”是挺大的问题。
长期一个人开发游戏,就像长时间去雕琢一幅艺术品一样,由于都是出于自身主观的情感,加上没有来自其他人的回馈,结果就是很难客观的判断游戏究竟好不好,玩法适不适合。他说:“有点像闭着眼睛画画,离自己的游戏太近,反而看不清。”
“为什么不选择加入一个团队?”我问道。
“原因很多。”
他承认如果是多人团队的话,在相互交流上有很大的好处,多种思维能有效的矫正“闭门造车”带来的局限性。
但是沟通也是需要成本的,他选择省略掉沟通的成本,如果说一个人的成本是10,产出是10;那两个人的话,成本是20,产出可能只有15,因为方为智无法预估和他合作者的能力,他认为这是一种对风险的把控。
其次,自己性格是他另外顾虑的地方,“游戏开发必须是一个独裁的事情。”他不能接受任何平等关系下的妥协,这使得无法去依附任何团队,为此方为智也拒绝了一些公司和团队的邀请。
“但您不觉得这是把双刃剑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当然。”他说团队的扩充有很多好处,就也会面临许多方面的生存问题,受到很多限制,最差的结果就是慢慢偏离初衷。“就现在来说这是最适合我的。”方为智始终觉得一个人开发是最高效、成本低且低风险的方式。
至于身兼数职比较辛苦这类事他不是很在乎,甚至说很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把游戏比作一个孩子的话,除了塑造这个形体,它的性格、机能、包括他的声线都出自自己,这个孩子才显立体,也更属于他。他若有所思的说:“或许是因为没有团队,所以并不需要对谁负责,反而更容易把精力放在游戏本身吧。”
所以下一款游戏,方为智还是选择一个人独立去开发。
■新游戏
对于《I and Me》他并没有打算继续出相关的DLC,虽然留有遗憾,但作为第一款游戏,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接下来更多的是往各平台的移植,除了NS版,XBox和移动端也已经在日程计划内。
此时方为智已经着手开发一款新的游戏,同样是以Unity3D为工具,不同的是这次会做成3D画面,并以人作为主角,这对他而言可能意味着更长时间的投入,为此方为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的开始学习3D建模。
正在搭建中,未完成的场景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