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会导致市面上能真正打动你的游戏越来越少,但却让你加深对于游戏的认知,了解产品的构造。或许玩家的初心是尽情享受游戏,但游戏开发者实际上是尽情创作质量更高,更符合心中预期的游戏。或许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经历了转换,但对于游戏的任何热爱却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与此同时,更加广阔的视角、更多的行业认知实际上也是游戏中的一种乐趣所在。
“以前作为一名玩家更多是关注怎么过关。游戏策划工作做多了以后,玩游戏时除了原来的乐趣外会更多的从开发的角度想问题。”知乎一位名为“氪老师”的从业者说到。
游戏是内容产业,不断进阶的技术,不断创新的玩法或许也正是激励着这一批批开发者持续探索,传递着对于游戏热爱的动力,这种不被磨灭热情所催生的使命感也让更多的从业者披荆斩棘前行。
这就如同知乎网友“秋虫子”所言,“做了十五年游戏,不是为了让别人告诉我这行无可救药,就算我只能打出一点火星,也要让人知道这里有光。”
从事游戏行业不会磨灭兴趣,但生活会
诚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兴趣可能是不如游戏行业源动力,但职业化所带来的必然是能力、耐心以及适应性的长周期考验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心态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就如同很多职业都会造成行业思考惯性一般,从普通的玩家变成了审视者身份的转变,使得不少从业者都产生“职业病”,在很多时候,“职业病”也正导致一部分游戏乐趣的丧失。
比如知乎网友“无我画派-能言鸟”说到:“有时候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突然受到启发想到了项目的不足,恨不得马上扔下手柄打开企业微信,有的时候边玩边记录,不知不觉也把游戏放到了一边。”
同时,他还是一位特别喜爱恐怖游戏的玩家,在了解思考了恐怖游戏吓人的原理后,过往那种惊悚感逐渐开始减弱,少了一份曾今对于游戏的体验感。
或许他依然是行业中的幸运者,因为还有更多普普通通的从业者并非一帆风顺,只能在生活与事业之间挣扎。
一方面,不少游戏公司996的工作制度,导致了自己的可支配时间被压缩,能够体验游戏的时间少之又少,更何谈对于游戏保有热爱与兴趣。
而另一方面,工作中的琐事、行业的制约、向市场的妥协也无处不在消耗着人们的热情。当你抱着满腔热血进入游戏行业,却只能做换皮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游戏品类又或者是幸幸苦苦做出来的产品需要顺应市场,进行大幅的改动。
有水平有抱负没机会施展,或是受限于产品商业化的考量,必须作出取舍,成为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久而久之,当初对于游戏的热情也就在一次次妥协中逐渐被消耗。有从业者调侃,作为开发,磨灭了我对于游戏兴趣的是策划。
归根结底,并非做游戏磨灭了对产品本身的兴趣,而是面对现实需要做出的取舍与妥协让兴趣不再高涨。这就与很多曾经沉浸在游戏中的狂热者一般,走上社会后逐渐褪去了曾经那份执着,生活成为了兴趣最大的“灭火器”。
蔡康永曾说,不要轻易把兴趣变成职业,因为只是兴趣的时候,不需要向任何人点头,一旦变成职业,就需要让每个人点头。
实际上,当兴趣成为职业的那一瞬间很美好,但也意味着你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也需要付诸更多的精力、耐心来维护自己对于游戏的热爱。
兴趣走入职场,不可避免地将会面临功利、人情世故、时间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游戏行业中,各个各业都是如此,甚至还可以衍生出“成为职业画家会不会丧失对于画画的兴趣”“成为作家会不会丧失写作的兴趣”或者更离谱一点,在银行数钱会对钱丧失兴趣吗?
显然,兴趣变成职业本身这件事,并不会磨灭热情。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不少人满怀憧憬的走入游戏行业中,为自己的热爱、理想奋斗,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但两全其美何其容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断将你撕扯,不断做出权衡的同时,兴趣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磨灭。
与此同时,身份的转变也让从业者看待游戏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毕竟喜欢“玩游戏”与喜欢“游戏”本身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过于天真的理想,过于功利的眼光,都有可能使当年的一腔热血逐渐开始降温。
不久前,一段罗翔老师对于爱情观的分享红遍了互联网,他引用一个苏格拉底的观点,真正的爱是扶级而上,从最初肉体的吸引逐渐走向精神吸引、灵魂的吸引逐级递进。
或许对于游戏的热爱也是如此,从兴趣发展成为职业,从普通玩家到行业中的一员,身份转变,让你更加了解游戏,进而引发出创造一款优秀游戏的理想与目标。
正如知乎网友MIU所言,并非是选择行业被动的磨灭我们对于游戏本身的热情,而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是保持初心或还是被工作左右磨灭热情。
GameLook还依稀记得去年《赛博朋克2077》发售时,除了引发大批普通玩家关注,同样也是一场从业者的狂欢,朋友圈中第一时间尝鲜的从业者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游戏公司放假一天,让员工能够安心体验游戏。
回到最初的问题,从事游戏行业会磨灭一个人对于游戏的兴趣吗?或许会,不过大多数从业者坚定的选择保有心中最初的那份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