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幻兽帕鲁》(Palworld)走红全球的日本游戏公司Pocketpair,近日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过这次不是因为“缝合争议”,而是因为他们的全新发行部门Pocketpair Publishing 公开表态:对AI生成游戏完全没有兴趣。
在接受《Game Developer》采访时,Pocketpair Publishing负责人 John Buckley 语气直接而坚决:“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在撒谎,但事实就是——我们根本不信AI那一套。”
他进一步强调,公司对AI创作内容、Web3以及NFT等新兴概念都保持距离,“如果你是热衷AI的开发者,或者你的游戏涉及Web3、NFT,那确实有很多发行商愿意和你合作,但我们不是那种公司。”
Buckley的这番话,被外界视作一次态度鲜明的宣告:在AI浪潮席卷整个游戏行业的当下,Pocketpair选择站在“人类创作”的一边。
虽然拒绝AI生成内容,Buckley并不否认这一趋势的存在,甚至认为它已无法避免。
“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将进入一个非常奇怪的阶段,”他说,“你现在在Steam上已经能看到一些端倪——由AI生成的低质量游戏越来越多。”
他坦言,这种现象在其他平台早已泛滥成灾,而Steam此前的内容审核相对严格,一度将大量AI生成作品挡在门外,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这股浪潮正在逼近,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新的‘真实性市场’——玩家会慢慢学会识别,哪些开发者是真的用心在做游戏,哪些只是让AI堆出一堆没有灵魂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幻兽帕鲁》在发售初期也曾多次被质疑“靠AI画帕鲁”。不少玩家怀疑游戏中部分怪物造型是生成式AI设计的产物,对此,Pocketpair工作室当时就坚决否认。
然而,随着销量突破数千万份,这款游戏的争议仍未消散。近期,又有声音指控《幻兽帕鲁》在多语言本地化中使用机器翻译。面对新的质疑,Buckley表示公司没有必要为此过多辩解,以免让争议持续发酵。
“我不能直接跳出来反驳,否则只会让情况更糟,”他解释说。“有些人认为我们用了机器翻译,只因为字幕中没写出每个译者的名字。其实,这只是日本业界的惯例——很多日本游戏只会写‘本地化由某某公司负责’,并不会列出所有译者的名字。”
Buckley补充道:“我并不是说这种做法完美无缺,但这确实是行业习惯,不代表我们用的是AI翻译。”
Buckley也承认,AI生成游戏已经悄然出现在各大平台上,而且数量正在增加。“现在你还能一眼分辨哪些是AI做的,但随着技术进步,辨认的难度会越来越高。”
他认为,未来的游戏生态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真实性的缺失。 玩家不再确定自己玩的游戏到底是开发团队亲手打磨的作品,还是AI生成的“模板拼接品”。
因此,Buckley呼吁各大数字商店与发行平台应当建立明确的标识机制,让AI生成内容必须被清晰标注。“这不仅是为了行业透明度,也是对玩家的尊重。真正的创作者应该被看见,而不是被淹没在机器生成的垃圾堆里。”
值得玩味的是,Pocketpair曾因《幻兽帕鲁》的“像素缝合”风格而被部分媒体批评为“AI化风潮的缩影”,但如今他们反而成为少数公开反对AI创作的开发商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这既是市场立场的选择,也是一次品牌防御——面对越来越多AI作品涌入,Pocketpair显然不愿让自己的名字再被与“生成式内容”挂钩。
在AI逐渐渗透到游戏美术、编剧、音乐乃至代码生成的今天,Pocketpair的立场显得格外罕见。Buckley的这番话,或许并不是对技术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失去人味”的游戏创作的一次警示。
正如他所说:“未来的市场会奖励那些真正用心、花时间打磨作品的开发者。”
这句话也许比任何AI算法都更有力量——因为在这个一切都能“自动生成”的时代,真正稀缺的,恰恰是人类的诚意。